去中心化後,「我」的個人定位

via JSeesaw

  最近沉浸在分眾式去中心化(decentralized)的社群平台,申請帳號開始嘗鮮使用後,面對全新帳號的空白頁面,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:我的個人專頁,要放什麼東西?這當然也有一個直截了當的快速解答:想放什麼就放什麼。那麼又回歸到最初的問題:「我想放什麼?」

  我們得利於中央集權式(或視其行徑也可考慮是否稱之為極權)的社群平台的群眾效應,人多勢眾說話就能大聲,在平台上展現自己最美好、最有趣的一面,放送廣告宣傳推播,獲得按讚分享再傳播。如果本身是個喜愛分享的表演型人格創作者,這樣的活動應該勝任有餘。反之,像我大多時候懶惰,心有餘力不足純做興趣,又可能再給自己多加幾種社交障礙標籤的創作者,比起一對多、上下階級分明的網紅與粉絲模式,更偏好的還是平等的一對一交流。

  去中心化的社群平台,沒有演算法的監控和干預,初階的分眾方式取決於我們選擇創建帳號的伺服器自我定位,工程師、設計師、動漫愛好者分別建立聚集在自己的站點,在ID上以站點位址表明屬性偏好,但也僅此而已,因為連上網站之後迎面而來的是各個站點互相連接組成聯邦,彼此自由交流來往的寬廣世界。

  在這樣一個聯邦宇宙中,與人來往或許更該回到「人」本身,從形象符號化回歸到最單純的「自己」與「主題」,以對等的位置去回應主題本身。向內來說自己,我們對自己反問反思的省視,是決定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。向外而言主題,人在群體之中要獲得他人建立關係的意願,即便只是淺薄的打招呼點讚留言,也是要先對他人有益才有較多的機會。使用語言也是一個影響對方是否閱讀回應的關鍵,縱使可以查字典找翻譯,那多少還是多了一層工。在這個聯邦社群想和什麼人交談,視我們使用的語言而定。

  回到原題,那我想要什麼「主題」?作為平凡而生活無趣,又不善交際的一個人,我或許可以列舉出自己幾個有興趣卻又上不了檯面的愛好,例如繪圖、設計,例如寫作;又或者是最近關注的事物,例如學英文、西文,喜愛骨董電腦電玩,假日再看個足球賽,但大多時候只是外行看熱鬧,終究都只是些皮毛而已。在這些去中心化社群給予的自由交流之中,遠離了媒體操弄的人云亦云,藉由真誠不自欺的回歸本心,認真做現在我想做的,認真玩現在我想玩的,或許我就可以再從那些皮毛主題找回自己了。

#diary #decentralized #DeleteGoogle #DeleteFacebook #Fediverse

   

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,請按5下Like!

我將得到LikeCoin的回饋。

回饋由LikeCoin基金會出資,只要註冊/登入帳號,點5下Like就可以贊助我的文章。化讚為賞,支持創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