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mento Database 第二大腦(1):建置自己的創作學習資料庫架構
學習這件事,舉凡考試念書抄筆記,到出社會工作在職進修,每一天我們都處於學習的狀態之中,從不間斷。
一直以來,我都在尋找和嘗試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。我個人並不是個很會念書跟考試的人,在學習方面總是遭遇一定程度的困擾。
有時候在資訊洪流之下慌了,便四處找尋網路上各種提升效率和記憶力的工作法和筆記術,再被美美的手繪手帳照片吸引,總以為將是一劑藥到病除的解方,殊不知最後總敗給自己的惰性。
隨著年紀增長,需要處理的事情增加,而記憶力與體力的衰退,逐漸體認到必須建立的是一個「適合自己的筆記和資料庫模式」,可以簡單執行、不會被惰性打敗的模式。這些嘗試算是一種過程,讓我拼湊摸索出屬於自己的學習資料庫模型。
本系列文預計會寫三到四篇,從架構、Memento Database應用、實做範例三方面著手切入。
學習資料庫架構與流程建構
個人學習跟整理資料的架構和步驟,歸納起來為下圖。
首先必須說:軟體跟載具並不是重點,重點是檔案格式要泛用。
無論手寫或數位都好,癥結點在於類比與數位的資料彼此間要能易於轉換,並且能流通在各種裝置上。無論是何種作業系統、裝置配備,不限於用何種編輯軟體,甚至無論有無網路,都要能使用才行。
做筆記,應當是隨手拿起當下最方便的工具,就能記錄事情。
再來要快速彙整資料,則是要善用轉換工具和同步機制,這點用數位工具比較能達到目的。
手寫筆記用拍照搭配OCR將文字擷取出來存檔,電子筆記主要採行txt的檔案格式,使用Markdown語法。同步機制則是用Syncthing傳送到各個設備,若有網路雲端分享需求,可再搭配NextCloud。
最後,則是將這些資料,整理存檔到內部的資料庫。
內部資料庫
個人參考《電腦玩物站長的筆記思考術》一書,將建立資料庫的過程分為「蒐集」、「行動」、「反省」、「利用」四大步驟。彙整資料庫的軟體部分,我選擇採用Memento Database。
但承上節所述,軟體並不是重點,使用的工具會隨需求不同而有所調整和選擇,比如說Tiddly Wiki也是一種相當好彙整筆記的工具,編寫方式相較Memento Database更加自由,且方便對外呈現,這也是我常用的資料庫工具之一,兩者之間我也經常複製資料轉換。
使用Memento Database的理由,屬於個人偏好的主因是天生反骨,不想用一般大眾用的Evernote、Onenote,一是偏好使用Android/Linux/Windows皆可使用的軟體,二是Evernote曾發生過資料密碼外洩的隱私危機。
再來審視手機工具後認為欠缺的不是筆記工具,而是可輕鬆整理列表的資料庫,Memento Database的強項正是資料建檔,因而選擇Memento Database,其優缺點列整如下:
優點
- 符合自己的手機和電腦系統需求,較能習慣操作方式。Android 4.4.4/Linux/Windows皆可用。
- 手機與電腦可同步連動。
- 省錢(不需要高規格手機),app花費不高。
- 根據主題分類各個不同的資料庫,可量身訂製需要的欄位,較符合個人使用習慣。
缺點
- 資料庫建置之前必須先規劃好欄位架構,操作選項眾多較複雜,資料列表導向的介面可能不太受當今審美觀喜愛。
- 需要其他工具輔助製圖、編寫文件、轉檔。
- 一開始的流程沒思考清楚會造成使用上的混亂,後續需要依照自己需求精簡工具或調整流程。
下一篇,將會以個人經驗解說「蒐集」、「行動」、「反省」、「利用」四個步驟,如何應用在自己的學習和創作過程裡。 #thoughts #教學 #AndroidAPP #MementoDatabase